为了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习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日,常德嘉树学校六、七、八年级学生分别前往汉寿野生动物园、澧县城头山、青苗基地开启一次丰富而有意义的研学之旅。
六年级:汉寿野生动物园
孩子们踏入园区,坐上火车,开始和动物们愉快的玩耍。在老师和导游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隔着安全距离观察各种各样的珍稀动物,威风凛凛的老虎、优雅的长颈鹿、活泼的猴子、憨态可掬羊驼……每一种动物都成为了孩子镜头下的明星。他们兴奋地手舞足蹈,和朋友们分享这份喜悦。孩子们被憨态可掬的羊驼吸引,兴奋地进行近距离投喂,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骑士梦。在这里,孩子们被马儿吸引,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去摸马儿,和马儿互动,小小的脸上盈满了灿烂。
琥珀色眸光如炬,东北虎每块绷紧的肌肉都在演绎顶级掠食者的威严。当黑熊家族探出毛茸茸的脑袋时,孩子们在笨拙憨态与利爪尖牙的震撼中,触摸到了丛林法则的微妙平衡——那些柔软绒毛包裹的爆发力,那些天真眼神里闪烁的野性光芒,让"敬畏自然"四个字化作震颤心灵的课堂。
在专业讲解员生动有趣的引导下,研学活动化身为移动的自然课堂。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点变成了可触摸的鲜活场景。"原来老虎的胡须能感应风向!"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中,动物保护者的工作日常、动物园修复的科技手段,如同春日细雨般浸润着童心。
七年级:澧县城头山
三万平方米的展区内,五十组巨型稻草雕塑在春日下舒展筋骨。湘绣纹样的耕牛、层叠如塔的谷仓——这些用稻草与芦苇编织的立体画卷,将湖南数千年农耕智慧凝固成可触摸的文明密码。学生们穿行于不同地域风格的稻艺作品间,通过实物对比解读江淮水乡与湘西山地的捆扎技法差异,观察现代防水工艺如何守护传统编织纹样。
在沉浸式陶艺课堂中,早已按捺不住的少年们纷纷撸起袖子——揉泥要像驯服野马般腰臂发力,修坯需保持比做数学题更精准的呼吸节奏。工作台上歪斜却生动的自制陶器,此刻已成了两千年中国陶史最鲜活的注脚。
学生们通过城墙遗迹的分层夯土,直观认知新石器时代的版筑技艺;在稻田祭坛区,碳化稻谷与祭祀坑揭示了先民的农耕信仰;居住区柱洞遗迹与复原茅屋形成古今对照,制陶区遗留的陶片则让学生们在拼合修复中,触摸到六千年前的泥条盘筑技法。每个展区的实物证据链,将抽象历史转化为可丈量的文明刻度。
八年级:青苗基地
孩子们抵达青苗基地,在总教官的带领下举行了开营仪式。
游戏设置联控器械操作环节,要求团队通过牵引多向绳索调节吊钩角度,在重力摇摆中完成积木精准叠放。每根绳索分配明确分工:前排把控水平位移,侧翼负责垂直定位,指挥者需根据结构重心变化实时调整策略。当最后一块积木落定瞬间,成员们从各自掌心勒痕深浅,读懂了集体力学中"误差不超过三厘米"的协作方程式。
通过挑担运粮的体力劳动,少年们能直观感受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艰辛。这不仅培养了他们节约粮食的意识,还让他们在汗水与欢笑中收获知识、情感和能力的全面成长。
非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少年们在擂鼓传习中亲触千年律动。随着鼓槌起落间流淌的不仅是音律节拍,更有代代相承的文化基因。这项古老技艺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学,让年轻心灵在共鸣中深悟守护之重,于铿锵声浪里自然升腾对文明根脉的珍视与眷恋。
五彩气球编缀成龙脊,少年们随教官令旗研习八字回环步。九节龙身随号令起伏腾转,龙首昂然破空处,每一次摆尾掀起的光晕,都在丈量着队伍间距的毫米级默契——这不是简单的嬉戏,而是用现代材质重构的古老仪式,在虹彩泡沫折射中淬炼出呼吸同频的集体律动。
春日研学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社会和历史文化场所,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实践形式。本次活动对嘉树学子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指尖新闻
作者:熊钟慧
编辑: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