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再给生命一次机会。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器官移植科,从1994年开展首例肾移植手术以来,到目前开展了1000余例,成功率高达100%,给了很多尿毒症患者重生的机会。这项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都离不开科室主任、主任医师朱华臣带领的器官移植科团队。

2001年,成功实施第一例亲属活体肾移植
100%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在这里等于完美无缺的意思,也是对市一医院器官移植科技术过硬、没有半点水分的总结与肯定。这个完美的数字在一家地市级医院诞生更加说明了它的分量,值得我们仰视。
肾移植技术:居国内外先进水平
走进朱华臣的办公室,可以看到一本精美的相册。这本相册不是全家福也不是写真集,而是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进修回常德至今、开展肾移植手术以及患者康复后的照片,每张照片下面都有简单的文字说明。从这些照片可以了解到,他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成功开展了1000余例肾移植,接受手术的患者都是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原发病所致的尿毒症患者,包括近10名患尿毒症的医生护士、3例熊猫血尿毒症患者及几十例再次肾移植患者。手术的成功率高达100%,3年人肾成活率达95%,居国内先进水平。

器官移植科主任、主任医师朱华臣在办公室工作和学习
谈到成功率高的经验,朱华臣想了想,认真地说:“有一个坚强的医院领导班子的重视,有一群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医护人员,有个综合实力很强的百年老院为基础……是我们做好肾移植工作的关键。”
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市一医院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医院肾脏移植始于1994年,是湖南省最早开展肾移植的医院之一,首例肾移植患者幸福地生活和工作,至今正常肾功能存活已27年;2001成功开展第一例活体亲属供肾移植、肝脏移植,其亲属供肾移植患者已正常存活20年;2004年成功开展第一例心脏移植,患者已正常存活16年;2001-2006年该科开展的活体亲属供肾移植例数及疗效跻身全国前五位;2007年经国家卫生部审核批准成为国内首批肾脏移植准入单位,是湘西北地区唯一具备肾脏移植资质的医院。2012年成功开展我市首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及捐献器官的肾移植手术。科主任、学术带头人朱华臣因在肾移植领域的突出贡献,2003年被常德市委市政府授予“科技之星”称号,2010年入选常德市“十百千人才”。该科积极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肾移植方面论文及获省市科研成果4项。

1994年,常德一医开展首例肾移植手术
随着肾移植技术的发展,2000年市一医院成立了“器官移植中心”, 2008年成立“肾移植科”,2020年3月,“器官移植科”单独成立。目前器官移植科已开展肾移植术前咨询,肾移植诊治及相关并发症处理,肾移植术后复查及随访,配合器官捐献工作。今后还将继续或积极开展肝脏移植、心脏移植、心肺联合移植等手术,全力打造湘西北器官移植中心。
科室已建立了完整、合理的术前咨询,围手术期管理,术后随访系统,为每一位终末期肾病患者提供优化、便捷的绿色通道,为肾移植患者建立终身随访档案。同时建立了微信公共交流平台,方便患者及时反映病情变化。该院与移植相关的实验室设备齐全,能常规开展组织配型、药物浓度监测、免疫监测等技术。
肾移植对于患者来说并不是一劳永逸。由于机体对移植的异体肾有排斥作用,受者需服用免疫抑制剂。针对肾移植术后状态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承担肾移植术首诊的器官移植科,便担当起“全科医生”的责任;在术后康复方面,市一医院器官移植科有着丰富的经验。医者仁心的朱华臣更是将每位手术患者的手机号码保存在手机里,提供悉心的服务。
器官捐献工作:为常德做出巨大贡献
8月21日,在市红十字会的筹划组织下,20多名志愿者采取骑行的方式,在常德街头宣传“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工作,市一医院器官移植科医护人员也在队伍中间。“我想通过这样的骑行宣传方式,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重新认识人体器官捐献,让市民积极参与到红十字人体器官捐献中来。”市一医院器官移植科护士长赵新建参加活动时表示。

常德一医器官移植科积极参加器官捐献公益宣传
器官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器官移植的最大难题;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终末期肾病等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群体不断增大;对于一个苦苦等待肾源的患者来说,最期待的是接到通知找到肾源的电话。医院现在每年等待名单里面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不少,但真正有机会进行肾移植手术的却只占到很小一部分,仍有很多患者在苦苦等待,其中不乏多人在等待中遗憾离世。
2011年我省开始试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2015年,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现在肾移植的供肾除极少数来自直系亲属活体捐献外,公民自愿逝世后捐献器官成为器官移植唯一的合法来源。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目前我国的器官捐献率低。常德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起步早、发展稳健,市红十字会、市一医院等为相关工作推进作出了积极贡献。自2011年常德市启动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已有千名爱心人士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100多个大爱的家庭将离世亲人的器官捐献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让300余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50余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医护人员在普通病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
市红十字会办公室副主任钱岳表示,市一医院器官移植科为常德器官捐献工作的有效推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朱华臣作为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专家组成员更是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
今年6月,常德召开了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推进会,并成立了市领导挂帅的“常德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领导小组”。市一医院作为我省湘西北唯一肾移植准入医院及我省人体器官获取组织的依托医院(常德市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常德市共有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发证的协调员9人,其中,市红十字会1人,其余均在市一医院。当发现潜在捐献者时,协调员在潜在器官捐献者的信息上报、协调、维护及联系判定、器官获取等方面工作均紧迫而严谨,协调员常常不分昼夜地工作。

常德一医器官移植科团队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不仅医术高超,而且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市红十字会的指导下,为了推动常德的器官捐献工作做了许多幕后工作。“目前我们只做了千余例手术,就是因为供肾来源的不足,在常德还有很多苦苦等待国家分配肾源的患者,所以推动器官捐献工作我们义不容辞!”朱华臣说。
来源: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整理:邱琪